“抢救民间资源,传承中医薪火”,在闽西腹地,隐匿于青山绿水间的龙岩市蛟洋镇,有一段历史的悠远回响,穿越了烽火连天的岁月,至今仍闪烁着不灭的光芒——这便是红军医院旧址,一处承载着革命精神与中医智慧的圣地。为贯彻习近平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并立足我省优秀民间中医药特色文化资源,发挥我校专业优势对福建省民间中医药文化进行发掘和传承。今年暑期,福建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红色医史寻根路,传承脉络永不枯”实践团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传统文化热爱赴此地,旨在让这份古老而宝贵的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蛟洋红军医院展览立碑)
(实践团成员在傅氏祠堂门口合照)
这座医院是由傅家祠堂改建的,虽历经风雨侵蚀与岁月洗礼,却依然保持着闽西地区特有的古朴韵味,并彰显着当时人民对红军抗战的支持。建筑主体采用当地盛产的青石与木材构建,青石墙基稳固而厚重,仿佛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的坚韧与不屈;木结构则雕刻精细,窗棂、檐角处处可见传统工艺的精湛与匠心独运。红军医院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布局与功能设计。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医院规模虽不大,但布局紧凑合理,各功能区域划分明确。诊疗室、药房、病房等一应俱全,虽简陋却实用,充分展现了红军战士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周围种植着丰富的中草药,既为治疗提供了便利,也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治疗理念。
(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介绍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中医)
蛟洋红军医院是红四军创办的闽西第一所红军医院,它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式。《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之苏维埃政权决议案》指出:“举办地方建设事业,如开办学校阅报室,图书馆,医院…”于是,蛟洋人傅柏翠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下将傅氏祠堂整理出来作为医院驻地。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我们走入医院旧址,映入眼帘的是蛟洋红军医院从初建时的困难重重到规模化发展的过程,这一步步的前进,背后是军民同心,为国奉献的鱼水情,而这些都被我校华碧春老师整理成册展示在旧址展馆。讲解员的一字一句深深的印在了实践队员们的心里。在当时,缺医少药的艰苦环境下,中医以其独特的疗法和深厚的底蕴,为无数红军战士的生命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令人感慨万分。
展厅里破旧的草席,枕头,由门板拆下来做成的床板…这些看似简陋的物品,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中,中医如何以简陋的条件拯救了无数生命的故事。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我们拜访并协助当地老中医整理古籍医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那些珍贵的手稿、口传心授的经验转化为数字化资料,以期永久保存并广泛传播。
(实践团成员在红军医院展馆前合照)
仅只有民间中医的贡献,也有赴海外留学的学子带回来的西医技术加持。这也证明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红军医院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应对了资源匮乏的挑战、增强了士气与凝聚力,还为后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地村民与实践队队员交流老红军故事)
参观完医院旧址,实践团成员与当地的老中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学习。他们之中,不乏世代传承的中医世家,手握着祖辈流传下来的药方与针法,眼神中透露出对中医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穿梭于草药园间,辨认着那一株株看似平凡却蕴含着神奇疗效的中草药,感受着自然赋予的生命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抢救民间资源不仅仅是对物质遗产的保护,更是对精神财富的继承与发扬。
(实践团成员在蛟洋红军医院前合影留念)
经过一天的探索,实践团成员心中充满了希望与感慨。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瑰宝之一,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生活智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承中医薪火,不仅是对传统医学的尊重与传承,更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促进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深刻认识到发掘、保护民间中医资源对传承中医薪火的重要性。而作为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我们更应该追寻华老师的步伐,从我做起!我们相信,通过这一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并认识到了中医的魅力与价值,更为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一份绵薄之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秉承初心,携手前行,在抢救民间资源、传承中医薪火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让这份古老而灿烂的文明之光,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